闲云逸士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秋语阁网www.qiuyug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美女轻轻的咳嗽两声,清了清嗓子,面前天上皎洁的明月,低吟起来: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幕白虽然生性残忍,但是他却非常喜好诗文,他知道,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,写景抒情并举,情景交融。
这里表述的是:诗人望见明月,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,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。
有怀远之情的人,难免终夜相思,彻夜不眠。身居室内,灭烛望月,清光满屋,更觉可爱;披衣出户,露水沾润,月华如练,益加陶醉。如此境地,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,倒不如回到室内,寻个美梦,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。诗的意境幽静秀丽,情感真挚。层层深入不紊,语言明快铿锵,细细品味,如尝橄榄,余甘无尽。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更为千古佳句,意境雄浑豁达,脍炙人口。
美女见幕白面露悦色,又吟了一首:
可怜今夕月,向何处,去悠悠?
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?
是天外。空汗漫,但长风浩浩送中秋?
飞镜无根谁系?姮娥不嫁谁留?
经海底问无由,恍惚使人愁。
怕万里长鲸,纵横触破,玉殿琼楼。
虾蟆故堪浴水,问云何玉兔解沉浮?
若道都齐无恙,云何渐渐如钩?
幕白听了,面色愈发好了起来,他更知道这首“问月”词,极受历代文人的赞赏,有人评曰:可怜今夕月,向何处、去悠悠?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?
词人想象,直悟月轮绕地之理,可谓神悟。的确,词人问得离奇,许多地方暗合哲理,具有奇特的思想。
屈原曾作《天问》,通篇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。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既不思乡怀人,也不吊古伤今,而是就明月西沉后的去向接连提出了九个问题,并作了大胆的猜想,将有关月亮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话传说,融汇成一幅深邃而美丽的神奇画卷,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。
“可怜今夕月,向何处,去悠悠?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”几句是说,月儿悠悠地将行到何处?难道西天极处别有人间,月从这边冉冉西落,又从那边人间缓缓东升?这些问题,想象新奇,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。
把人带入了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;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与思索,显示出其朦胧的探索精神。作者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发问中,将神话传说中的嫦娥、玉兔、蟾蜍、广寒宫等巧妙地编织进去,创造出神奇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。
词人不作生硬的比附、影射,然忧国之思从忧月之中透出:皎洁的圆月象征江山,词人对月的命运忧心忡忡,强烈地透露出词人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,表达了他对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,寓意深刻。其意义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更显深远,其境界较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物词更高一筹。
见到幕白的兴致甚好,美女似乎也受到感染,再次吟诵起来: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
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
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
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
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
幕白听了,更象是着了迷,望着月亮,不住的摇头晃脑,至此,他的情绪已经完全恢复过来了。
词中其中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深深地打动了他。
此词情意缠绵,字字血泪。字里行间充溢着深沉的思念,抒写了词人对故人执着不舍的深情,出语如话家常,却字字从肺腑镂出,自然而又深刻,平淡中寄寓着真淳,思致委婉,境界层出,情调凄凉哀婉。
再加上美女如泣如诉,近乎声泪俱下的朗诵,更是激起了他的共鸣。
“好极,好极!”幕白大加赞赏。
至此,他兴致勃勃,一个人迈步向前走去,明月皎洁,又有美女相伴,他从心底里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。
美女一见,急忙快走几步,追了上去,就在幕白回头之时,用袖子在幕白的面上轻轻地拂了一下……